人物焦點
August 25, 2025

訪談紀錄片|洗幻塵 —— 楊新收

No items found.

「寫生是山水的一個特別重要的來源。我本身就有山川崇拜,大山崇拜。然後希望做人也像山一樣寬厚。」—— 楊新收 (2024)

楊新收,1984年出生於山東青州,他對山水畫有獨到的理解,在作畫的時候,他先大膽潑墨,淋灕酣暢,待墨、色、水交融到一定程度,再將其收拾整合,化零為整,最後深入刻畫細筆勾勒,可謂膽大心細,作品畫面保留了傳統山水畫的意境,亦不乏現代審美趣味。

———

「水注」被楊新收視爲另一支可用的「筆」,他在宣紙或細絹上大面積的讓墨、色料與水自然交融。隨後,他以細筆勾勒和渲染,待墨色乾透後再用水注沖洗,並保留絹布內裡的墨痕,使交疊的漬痕自然形成峰巒起伏的山稜線。

不管是自然的沖刷,或是人為的洗禮,楊新收都像是在以一種超越凡塵的視角,透過「沖」的行為逐步「洗」出心中所嚮往的、虛實相應的太湖石,反應著形而下的洗淨、形式上的變造,以及形而上的淨化成果。

清初畫家石濤(1642—1707)曾提出「筆墨當隨時代」,強調了技法應隨著時代變遷的必要性。這一觀點在楊新收的作品中得到了具體的表現。

楊新收在創作中,突破了傳統皴法程式化的表現,他除了上述提及的借助機械力留下如刮痕般的「狂風皴」,亦通過隨機而有意識的雲繞線條,賦予畫面獨特的肌理效果。

這種方法既保留了皴法對自然紋理的模擬,又將其轉化為現代語境中的藝術表達,呈現出一種與傳統相異的視覺效果,無疑跳脫了皴法單純作為營造山石「立體感」的需求。

他以整體畫面為單位,在作品中採用「雲繞皴」與圈點佈局,賦予畫面一種動態的、棉麻的質地。這種方法使他能夠在保留水墨畫歷史傳統的同時,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,顯示了他在現代水墨畫創作中特有的視覺表情。

這種無拘無束、繚繞式的皴法並非出自工筆或國畫線條的構成,而是從西畫的抽象性思維中汲取靈感,以「氛圍」和「畫面需求」為導向進行推演。當畫布浸潤於墨水與色料之間,又幾經物理性的清洗重置時,不免需要透過「靜置」所衍生的時間性,喚醒創作者思想上整合,方能再次屏氣凝神的與畫面產生一場儀式性的、哲學性的對話。

【 節錄自藝評人 蕭楷競〈造石有方——楊新收的新水墨〉2024 】

///

Related Exhibition:

楊新收——洗幻塵
展期|2024. 09. 21 - 2024. 10. 12
藝術家|楊新收